应用统计学专业
专业定位
依托学院建设国内一流、创新性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办学定位,紧跟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时代步伐,立足广东省及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,遵循实践取向、协同培养、个性发展、终身学习的办学理念,力争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努力建设成具有创新优势明显、应用背景强、省内有影响的应用统计学本科专业。
培养目标
本专业旨在培养爱国勤奋、和谐创新、爱岗敬业,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,较强的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、方法和相关领域知识,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,胜任在国家机关、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、金融等方面的统计调查、统计信息管理、数据分析和决策,或在教育、科研部门从事教学、研究工作的应用型统计和数据分析人才,毕业后可报考统计学、数学、应用经济学、金融学、计算机科学、数据科学等方向的研究生。
培养规格
一、学制与学分
学制为4年,163学分。
二、毕业要求
(一)知识
1.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公共基础知识;
2.掌握数学分析、高等代数等专业基础知识;
3.掌握回归分析、多元统计分析、金融学、数据挖掘等专业知识;
4.掌握专业实践和就业方面的社会实践知识。
(二)能力
1.具有数据采集与整理、数据统计分析能力;
2.具有金融建模与数据挖掘的能力;
3.具有统计软件应用能力;
4.具有资料获取、文本写作、初步科研能力;
5.具有组织管理、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。
(三)素质
1.具有良好的政治、思想、文化、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;
2.具有严谨、规范的职业风格和工作态度;
3.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;
4.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。
课程体系
课程体系由通识类课程、学科基础课程、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构成。
通识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、大学英语、计算机应用基础等。
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分析、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、概率论、数理统计、常微分方程、应用回归分析、应用多元统计分析、应用时间序列分析、数学建模、抽样调查、统计计算与应用软件、应用随机过程、创新能力实践、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。
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入学教育、军事训练、综合教育实践、毕业教育、大学英语晨读、校规校纪与安全教育、课外培养。数据分析课程设计、金融统计课程设计;专业综合类包括: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设计、抽样调查课程设计、毕业实习、毕业论文等。
师资队伍
应用统计学专业共有教师18人,他们毕业于全国11所高校,学缘结构合理,涵盖基础数学、应用数学、计算数学、统计学、系统科学、运筹学、自动控制等专业。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0%,中级职称教师占比23%,初级职称教师占比37%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有者1人,二级教授2人,三级教授1人,军队专业技术4级、文职2级1人,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,省级教学名师3人,校级教学名师1人,硕士生导师占比34%,博士学位教师占比34%,双师型教师占比28%。
学院坚持开放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,聘请行业经验丰富的专家、行业部门负责人和国外大学统计学专业的教授任兼职教授,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授课或讲学,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外大学访学、交流、进修。近年来邀请加拿大、瑞典等国外专家来校讲学,选派教师到荷兰格罗宁根大学、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、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进行访学、交流。
国家级教学名师来学院讲学
聘请高级统计师曾少坚主任为兼职教授
王立冬教授等一行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交流访问
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刘新芝教授做报告
王立冬教授和青年教师焦丽欣到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交流访问
教学条件
应用统计学专业现有1个统计专业实验室、1个数据资料室以及8个实习基地。实习基地有国家统计局珠海调查大队、珠海市统计局战略合作基地、广州泰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、珠海森坦企业孵化管理有限公司、珠海市金湾区统计局、珠海市金湾区发展与改革局、珠海市林伟民纪念小学、金湾区智造大街等,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专业特色
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社会对统计和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,统计方法在深度学习、人工智能、数据挖掘、质量管理、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,在大数据时代,统计人才已经成为各类公司、企业、政府部门的争抢对象。
本专业紧密结合时代需求,突出“金融统计”和“数据挖掘”两个应用方向,使学生掌握数学、统计学、经济学、金融学等基础知识,熟练使用Matlab、SPSS、Eviews、R、Python等软件,具有数据管理、数据预测、统计建模、大数据分析能力。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,实现科学教育、人文教育和技术实践的有机结合。毕业生可在公司、企业、政府部门从事统计调查、数据分析、数据预测工作,可报考数学类、经济类、统计学、数据分析等方向的研究生。
荣誉获奖
统计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,近四年来教师主持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,教学研究课题10余项,在国内外重要学科期刊发表SCI、EI检索论文20余篇,在科学出版社、高教出版社出版著作、教材5部,其中省级首届优秀教材建设奖教材1部,获挑战杯省二等奖,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、二等奖各1项。
自专业招生以来,教育教学成果显著,学生学科竞赛成果丰硕,自2018年以来,学生共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89人次,其中,国家级奖项31人次,省部级奖项58人次。